端午节还有那些风俗? 端午节的食俗 最早出现的端五时食,应属西汉的“枭羹”。《史记》“武帝本纪”注引如淳言:“汉使东郡送枭,五月5日为枭羹以赐百官。以恶鸟,故食之”。大约由于枭不容易捕捉,所以吃枭羹的风俗并没有延续下来。锉是端五的主角-粽子,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。一直要到晋朝,粽子才成为端五的应节食品。《风土记》:“五月5日,与夏至同,……先此2节一日,又以菰叶裹黏米,杂以粟,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。同时又有另一种端五节食,称为“龟”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,随即 从《风土记》中记载的作法看来,当时的粽子是以黍为主要原料,除粟子之外,不添加其余馅料。但在讲求饮食的中国人巧手经营之下,今天能看到的粽子,不论是造型或内容,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。 先就造型而言,各地的粽子有三角、四角锥形、枕头形、小宝塔形、圆棒形等。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。南方由于盛产 就口味而言,粽子馅荤素兼具,有甜有咸。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,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。料的内容,则是最能突显地方特色的部份。 北平的粽子大约可分为3种: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,蒸熟以蘸糖吃。另一种是小枣粽,馅心以小枣、果脯为主。第三种是豆沙粽,比较少见。华北地区另有一种以黄黍代糯米的粽子,馅料用的是红枣。蒸熟之,只见黄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红彤彤的枣儿,有人美其名为“黄金裹玛瑙”。 浙江的湖州粽子,米质香软,分为咸甜种。咸的以新鲜猪肉,浸泡上等酱油。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馅。甜粽以枣泥或豆沙为馅。上面加一块猪板油。蒸熟,猪油融入豆沙,十分香滑适口,“五芳斋”出品的粽子特别著名。馅料都经过专人选择,有八宝粽、鸡肉粽、豆沙粽、鲜肉粽等,各具特色。 四川的椒盐豆粽也别具特色。先将糯米、红豆浸泡半日,加入花椒面、川盐及少量腊肉丁、包成四角的小粽。以大火煮三个小时,煮熟再放在铁丝上用木炭烤黄。吃起来外焦里嫩,颇具风味。 广东的中山芦兜粽,特点是圆棒形、粗如手臂。配料也分甜咸两种。甜的有莲蓉、豆沙、栗蓉、枣泥;咸的有咸肉、烧鸡、蛋黄、甘贝、冬菇、绿豆、叉烧等。 闽南的粽子分硷粽、肉粽和豆粽。硷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硷液蒸熟而成。兼具粘、软、滑的特点。冰透加上蜂蜜或糖浆尤其可口。肉粽的材料有卤肉、香菇、蛋黄、虾米、笋乾等。以厦门的肉粽最为出名。豆粽则盛行於泉州一带,用九月豆混合少量盐,配上糯米裹成。蒸熟,豆香扑鼻,也有人沾上白糖来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