柳吉忱肝硬化验案两首

发布时间:2021-8-29

北京雀斑最好医院 http://pf.39.net/bdfyy/zjft/210304/8714315.html

癥瘕(肝硬化)两案

健脾消痞汤证案

柳某,男,42岁,年3月7日。

一年前出现乏力,食欲不振,恶心,厌油,腹胀,肝区隐痛诸候,医院就诊,以肝硬化(代偿期)予以西药治疗。经治一年,诸症未减,肝脾仍大,医院治之。证见面黄肌瘦,纳食呆滞,恶心干呕,嗳气不舒,腹痛腹胀,便溏,不规则排便,小便短少,肝剑下可及,左季肋下可扪及肿大脾脏,质软。舌暗苔白腻,脉弦。

证属肝郁气滞,脾失健运。治宜疏肝理气,健脾渗湿,佐以软坚散结。师《儒医指掌》健脾消痞汤意化裁。

处方:炒白术30g,茯苓15g,山药15g,当归12g,制白芍10g,川芎6g,木香3g,陈皮4.5g,枳实6g,莪术4.5g,三棱4.5g,白芥子4.5g,炙甘草10g,生姜三片引,水煎服。

外用:塗痞膏:大黄末60g,山栀子末15g,皮硝90g,水萝葡90g,酒糟60g。同捣塗肝、脾肿大处,二、三时去之。每一日外敷一次,一周即停。

3月23日,经治三周,诸症悉减。予以消痞饼子。

处方:白术12g,茯苓60g,山药60g,当归60g,白芍45g,川芎30g,木香15g,陈皮15g,莪术15g,三棱15g,白芥子15g,灵仙15g,蓼实15g,炙甘草45g。上药共为细末,每用一两(30g)加白面一斤(g)红糖三两(g),香油二两(60毫升)搓均,加鸡子黄、清,调成硬块,烙作焦饼,零星与食,每食两许。

一年后患者欣言相告:服用“消痞饼子”10个月,医院复查,肝脾无肿大,肝功能正常,身体无不适。

解读:健脾消痞汤、消痞饼子、塗痞膏三方,均出自清·孙侗《儒医指掌》。孙侗,字溪南,生卒年代不详,年《山东中医药志》“医林人物”卷载有清代·孙侗,福山县人。著《济贫利乡篇》、《凡见集》未刊”。余有其家传抄本《探源秘论》(全本)、《儒医指掌》残本(内科卷)。据《探源秘论》自序可知,该书结集于道光二十年。说明了孙侗先生于清代嘉庆年间,而成名道光年间。家父吉忱公告云:《儒医指掌》抄本乃其师儒医李兰逊公所传。

健脾消痞汤,方寓枳术汤、当归芍药散加味而成。《金匮要略·水气病》篇有“心下坚,大如盘,边如旋盘,水饮所作,枳术汤主之”之记。表述的是因脾弱气滞,水气痞结于胃部,而致“心下坚”之证。以枳术汤行气散结,健脾利水。《金匮要略》之当归芍药散,乃为肝脾失调,气血郁滞而设方。方中既重芍药敛肝和营,缓急止痛,又佐当归、川芎以调肝和血,更配茯苓、白术、泽泻健脾渗湿。诚如健脾消痞汤方歌所云:“健脾消痞有大功,白术加茯苓。”方中弃利水之泽泻,加补脾止泻之山药,佐其健脾消痞之功。方用木香,行气止痛,以治脘腹胀痛、呕逆等症;入陈皮,以其辛苦性温,芳香入脾之功,而健脾和胃,理气燥湿,《本草求真》谓陈皮“同补剂则补,同泻剂则泻,同升剂则升,同降剂则降,各随其所配,而得其宜”。故陈皮伍白术、山药,以助其健脾之效,并使该方补而不滞;与茯苓同用,增其升清降浊,益气渗湿之功;与木香、枳实同用,则理气导滞,和胃降逆之功倍增。三棱、莪术为破血行气,消积止痛之用。大凡气血阻滞,有形坚积之症,两药均相伍而用。三棱味苦不香,入肝脾血分,能行血中之气,长于活血通经;而莪术苦辛温香,入肝脾气分,能行气中之血,偏于行气消积。此乃治血必先行气,气行则血必行之谓。故腹中包块、肝脾肿大及食积腹痛,两药同用,则疗效尤佳。白芥子辛温气锐,性善走散,具豁痰涎,利气机,宽胸膈,通经络之功,前人有“痰在胁下皮里膜外者,非此不能除”之论,故有消痞、化癥之用。方用甘草,以其味甘,益气补虚,甘缓之性,以缓急止痛,又能缓莪术、三棱、木香、枳实行气活血太过之弊。诸药合用,以其“健脾消痞有大功”,故为汤名。

塗痞膏,乃清消之用,以防痞热太甚,故仅用三次即停。

消痞饼子,乃健脾消痞汤加灵仙、蓼实,与麦面、糖、香油、鸡子黄制干饼而成。蓼实始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为蓼科植物水蓼之果实。《补缺肘后方》名蓼子,《东医宝鉴》名水蓼子,具辛温之性,入肝、脾、肺三经,《本草逢原》用治“癖痞、腹胀”,谓“皆取其散热消积之功”。威灵仙味辛、咸,性温,入十二经。《本草便读》言威灵仙“性急且温,味辛而散,微咸微苦,疏风邪走络通经,可导可宣,治痹疾行痰去湿。”故诸医家多作祛风胜湿,通络止痛药,以疗痹证。孙氏用以“消痞”,乃取其宣通脏腑经络,“可导可宣”,“行痰去湿”之功而消痞除癥。孙氏治“痞病”尤重此方,对此有如下之论述:“凡治诸块,只宜用丸药,盖痞块至难消,若用煎剂,如过路之水而已,徒损真元于病无益。唯丸子入胃,徐徐而化,经至所患之处,潜消默夺,日渐损消,其块自小。”此即清·宝辉《医医小草》“方有膏丹丸散煎饮汤渍之名,各有取义”,“丸取其缓”之谓也。公宗孙氏之验,用健脾消痞汤三周,改用消痞饼子,患者经治一年,病臻痊可。

黑逍遥散证案

吕某,男,48岁。省外贸公司干部。年9月12日。

患者于一年前,因食欲不振,肝区不适,医院就诊。以肝功破坏,肝脾肿大,诊为早期肝硬化。经人介绍来诊。现仍肝脾肿大质硬,肝区疼痛,腹胀,小便频,大便溏泄,睡眠欠佳,肩背疼痛,膝关节疼痛。面色萎黄,纳食呆滞,舌质淡苔薄白,脉弦有力。

证属肝气郁结,气血凝滞,而致癥瘕;肝郁脾虚,胃纳失司,肠腑传化物失序,故溏泄。治宜疏肝解郁,养血柔肝,软坚散结、健脾渗湿。予以黑逍遥散易汤化裁治之。

处方:柴胡12g,当归10g,制白芍12g,炒白术15g,茯苓12g,熟地黄30g,郁金10g,丹皮10g,炒枣仁15g,远志10g,木香10g,焦三仙各10g,大腹皮12g,砂仁10g,枳壳10g,炒莱子12g,佛手10g,苡米12g,姜黄10g,黄芪15g,黄精15g,竹茹10g,薄荷3g,芦根30g,炙甘草10g,煨姜10g,大枣10g,四剂,水煎服。

9月17日二诊,药后纳谷渐馨,腹胀胁痛悉减,入寐可,原方减炒枣仁、远志继服。

10月30日三诊,继服中药50余付,诸症豁然,肝脾肿大得解,肝功正常。仍宗原意,调方以固其效。

处方:柴胡10g,郁金10g,姜黄10g,木香6g,党参12g,白术10g,茯苓12g,大腹皮10g,乌药10g,焦三仙各10g,炒莱子10g,砂仁10g,厚朴10g,枳实10g,桑椹子20g,香附10g,炙甘草10g,煨姜10g,大枣四枚引,水煎服。

解读:肝硬化,属中医“臌胀”、“积聚”、“单腹胀”范畴。就其病因病机,历代医籍皆有记载,如《医门法律》谓“癥瘕,积块,即是胀病之根,日积月累”而成。故对此案公有上述之证治。《医略六书·妇科指要》之黑逍遥散,具养血疏肝,健脾和中之功。方由逍遥散加地黄而成。方中柴胡疏肝解郁,当归、白芍养血柔肝,又防柴胡疏泄太过之弊;白术、茯苓健脾去湿,则脾之运化有司,以补后天气血生化之源;甘草入十二经,实为脾胃之正药,炙用性温,益气补虚,其甘缓之性,又能缓急止痛;生姜烧过名煨姜,温胃和中之力益专;薄荷少许,助柴胡疏泄之功,于是肝体得补,肝用得助,肝气得舒,郁结消散,气血冲和,神情悦怡,有《庄子·逍遥游》“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”之心境,故名“逍遥”。熟地黄补肾,肾,五行属水,五色属玄(黑色),故合入地黄名“黑逍遥散”。药用黄芪伍当归,乃寓当归补血汤之意,益气养血,此即宗金·张元素“肝不足,补之,补血。血宜疏通,而恶壅滞,补血之中,兼以活血,乃善用补者也”之旨也。余药或为和胃消食化积之用,或为理气止痛,活血化瘀之施,或为宁心安神之资,故诸药合用,则肝气得舒,肝阴得补,脾胃得健,而癥瘕得消。

治疗中,服药50余剂,守方不更,弗明不解,遂请公释迷。公以清·余听鸿语解之:“治病之方法,先要立定主见,不可眩惑,自然药必中病。有一方服数十剂一味不更而病痊者,非老于医者不能也。”

本文选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柳少逸著《柳吉忱诊籍纂论》年2月第一版。为柳吉忱经验,柳少逸先生解读。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likeyf.com/gyhzd/12486.html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网站简介 | 发布优势 | 服务条款 | 广告合作 | 隐私保护 | 版权申明 | 网站地图

    乘车路线:18路、112路、43路、30路、36路、45路 电子邮箱: lidekdfq@163.com
    版权所有:肝硬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