肝细胞癌(HCC)是全球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,不仅给患者治疗提出了新策略,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治疗的方式。年1月9日,阿替利珠单抗(泰圣奇?)联合贝伐珠单抗(“T+A”联合疗法)肝癌适应证上市会在上海成功召开,为既往未接受过系统治疗的晚期HCC患者带来了全新的生命希望。对此,医脉通有幸邀请到中国科医院(医院)副院长、介入放射科主任医师邵国良教授,为我们介绍HCC治疗的现状及免疫联合治疗对中国HCC治疗格局的影响。
邵国良教授
中国科医院
(医院)副院长
介入放射科主任医师
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
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常委
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
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
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影像诊断专业委员会常委
浙江省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主任委员
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
浙江省抗癌协会介入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
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影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
医脉通:中国被称为“肝癌大国”,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均占全球50%以上。您认为我国肝癌高发的原因是什么?要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,需要解决哪些问题?
邵国良教授:乙肝病毒感染是我国肝癌高发的一个主要原因。乙肝可导致肝硬化,最后演变为肝癌。若想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,首先要防止乙肝疾病的发生。如果已经感染乙肝病毒,则需要预防乙肝转变成肝硬化,应对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和定期复查。而对于已经患有肝癌的患者,若想提高生存率,早期检查、早期发现是最重要的。目前,我国很多患者发现肝癌时已是晚期,长期生存并不理想。治疗方案的选择影响着患者的生存率。在肝癌的治疗方面,《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(年版)》强调了多学科治疗的配合。随着新药不断研发,肝癌治疗已经进入免疫时代,这些新药、新技术的发展都为肝癌患者的长期生存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。医脉通:目前,肝癌免疫治疗已获多个国内外指南推荐,您认为免疫治疗在肝癌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?
邵国良教授:早在二三十年以前,我们就已经在临床研究中发现了免疫治疗有很好的效果,但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免疫治疗靶点。近年来,免疫治疗在全球范围内(包括中国)迅速兴起,并获得较好疗效。但随着样本量扩大,与索拉非尼相比,免疫治疗单药在晚期肝癌中的疗效并未获得显著改善。因此,在免疫治疗单药疗效仍不理想的情况下,研究者开始尝试免疫联合治疗,并希望联合疗法能够产生1+12的协同作用,从而创造获得更好疗效的机会。我们相信,随着治疗方法、治疗技术的改进,免疫治疗有望取得更大突破,并在肝癌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。医脉通:基于IMbrave研究数据,“T+A”联合疗法已获批用于治疗既往未接受过系统治疗的HCC患者。在您看来,该获批将会对中国的HCC治疗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?
邵国良教授:IMbrave这个研究是比较轰动的,也是比较鼓舞人心的。“T+A”联合疗法中的阿替利珠单抗是一款PD-L1抑制剂,其与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珠单抗联合产生了1+12的协同作用,并且其有效率也较高,客观缓解率(ORR)达到27%。与一线治疗的标准方案索拉非尼相比,“T+A”方案使患者死亡风险相对下降42%,疾病进展风险相对下降41%,所以该研究结果发布以后,我们备受鼓舞。正是基于该研究,NMPA批准了“T+A”联合疗法用于晚期HCC患者的一线治疗。我认为该方案的应用给肝癌患者,特别是中晚期肝癌患者开辟了新的治疗方式。预计在不久的将来,中晚期肝癌治疗的模式也可能会发生改变,比如尝试介入治疗+免疫治疗+靶向治疗的综合治疗模式,并将该模式应用于更多HCC患者。医脉通:相比传统疗法,“T+A”联合疗法有何创新之处?将给中国肝癌患者带来怎样的获益?
邵国良教授:不同于传统的系统治疗方法,“T+A”联合疗法采用了免疫治疗+靶向治疗的联合疗法。在全球多中心的IMbrave研究中,该方案疗效获得肯定。因此,美国和中国很快批准其用于晚期HCC患者的一线治疗。对于中国患者,“T+A”联合疗法的获益主要表现为两点:一是减轻患者的症状,提高生活质量;二是延长患者生存期。另外,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也是医生考察的因素,“T+A”联合疗法的安全性是不错的。如果药物副作用很小或者几乎没有副作用,当然是更好的选择。医脉通:“T+A”联合疗法未来的临床应用前景如何?从作用机制和临床需求上来看,“T+A”与局部治疗手段如消融、经肝动脉化疗栓塞(TACE)联合有哪些可能?
邵国良教授:目前,“T+A”联合疗法已在中国获批用于晚期HCC患者的一线治疗,相信随着临床应用和推广、患者数量的增加,以及临床用药经验的积累(包括药物使用方法、并发症的处理、适用人群的选择等),该疗法将会在临床实践中发挥更好的疗效。因此,“T+A”联合疗法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,有望成为肝癌患者的主流治疗方案。另外,从作用机制和临床需求来看,系统治疗与局部治疗手段进行联合也可能给患者带来更多获益。近年来,TACE、消融治疗、植入治疗等局部治疗手段取得了长足进步。但局部治疗后可能会造成肿瘤微环境的改变,为了抑制肿瘤的复发转移,我们需要采用其他方法来进行弥补。尽管目前尚未经过大规模统计,但在真实世界研究中发现,局部治疗+免疫治疗+靶向治疗能够使多数患者获益。为了使患者治疗更加精准,我们还需要筛选优势人群,寻找更加合适的生物标志物,做到有的放矢,使患者疗效进一步提高。医脉通:肿瘤的多学科综合治疗(MDT)是国内外临床肿瘤治疗的重要模式和发展方向。如何通过多学科合作将新治疗手段所延长的生存期进一步最大化,从而创造更大的患者获益?
邵国良教授:MDT是通过多学科的协同治疗,选择最佳的方法,让患者生存期更长,生活质量更好。对此,培养越来越多的具有综合能力的医生很重要。临床医生需要具备更加丰富的知识、诊疗和科研经验,这有助于培养MDT的思维和意识,例如介入科医生除了熟悉介入操作以外,还需要了解护肝、抗病毒、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,从而更好地与其他科室医生相互配合。另外,中晚期肝癌患者在介入治疗的同时,如果有肺转移、淋巴转移,还需要联合化疗、放疗等治疗;若经治疗降期,后续还需要外科手术治疗。这样才能为患者找到最佳治疗方案,帮助患者活得更久。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